


如果在大街上遇见龚水龙,你无论如何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大师,他衣着普通,没有前呼后拥,没有逼人气息,他更像一个恃弄花鸟的邻居老头,一个自得其乐的读书人, 一个在自己世界里隐居的儒者。
但是回望他的人生会发现无论其艺术生涯中的成就,仰或门下的弟子名满天下,都可谓”了不得”(怒不一一列举)感受到这种”了不起“有两种方式,一种是观其创作,一种是听其谈艺术,先说听。若俗琐事,他不善言辞,但洞若观火,若和他聊艺术创作,他有很多话语,带你进入广阔的艺术,原因何在?一个活在艺术世界中的人。天 然形成对于现实世界的距离,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悟求”追”、“美”,这种体悟是无法用艺术语言讲出来,好的表达艺术语言,所以,当我们听龚先生聊艺术时,方能真 正理解他的界,他会到那种“追”美“的追求,体会到艺术上的玄妙感一美感活生生在眼前,这种亲近艺术世界的过程,本身就是难得的享受。
在龚先生聊艺术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玄妙感,除了他至真至纯的随性而发,还在于没有故弄玄虚的术语概念。龚先生从一开始就根植于民族美学,学业专且深,精神探索与创作实践相互促 进,他1962年毕业于中 央工艺美院,那个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高峰——发掘与传承、融 合与创新蔚然大观,龚先生自然深受许多名师大家影响和指引,包括国画、古典文学等。中国艺术的特点是重体悟,因为“言不能尽意”,龚先生的话语中没有玄虚术语概念、新潮理论,恰恰是长久浸淫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修养高深之结果,这也可从其广受好评的国画作品中窥见端倪。
再来观龚先生陶瓷艺术创作。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,取山水之势还是观花鸟精微得玄妙,不同的时间,也有不同。早在1990年代,龚龙水的创作就被人多加研究,认为“朴素中蕴高雅,返璞归真、自然天趣,”“善于吸收和运用民族传统装饰艺术,广征博引,推陈出新,大大丰富了陶瓷艺术装饰语言,充满人文气息。”近几年来,龚先生专注于青花五彩、青花釉里红等综合装饰创作,不仅延续了“讲究审美寄托和内在寓意,严谨、古朴、简洁、明快”的风格特点,旷达、温和、自在的意境和情怀也更为凸显。对于龚先生来说,大千世界从来不会远离,而是凝结在心里。人愈老而心弥坚,年愈高而情弥纯,龚龙水大师已年届八十,入“人画俱老”之境,犹笔耕不辍,且多思考,不能不让人敬佩。
就拿青花釉里红来说,由于是高温颜色釉、釉下彩,所以很难把握,尤其是发色。龚龙水的釉里红发色炉火纯
青,发色鲜艳、色泽饱满滋 润,线条色块根据意境要求或清晰或晕散,特别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内绿外红,那种温润而透彻的翠绿充满生机,那种红色的花朵则鲜红如血,这种翠绿鲜红的烧成,被艺术家们公认为是艺术瑰宝、神来之笔。
同样,龚先生的青花五彩及其他综合装饰,也通过对材料特性在美感表达的重视,洋溢出浓厚的民族艺术情趣,或飘逸淡雅,或清新优雅,让人日见日新,妙不可言。仔细品味他的每件作品时,看到器型、色彩、画面的那种融 合,就有如在和煦日光中被春风吹过,沁人心脾,心胸开阔。艺术家的表达源自内心对生活、对世界的认识和追求,仅以笔者目前所看到龚老先生的作品而言,达到了人格境界和艺术美感的完整统一,可谓“雅和中正”,是能给观者积极的正能 量:丰富、博大、温和、向上。
古人有“渊默雷声”之语,言有道者足不出户而能声名远播。龚龙水先生寓于景德镇这座南方小城而广受海馁外好评,是当代公认的陶瓷艺术名家,用此语形容龚先生再恰当不过。他凭着对陶瓷工艺的精深功夫和对民族美学的深刻理解,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,由熟而生巧,由巧而生新,不断地探索,不断地创变,不断地走向新的高度。我们只有在对传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,用心去细细品味,才能真 正体会到其创作的价值所在。
从时代变迁与艺术发展角度来看,龚龙水先生并不只是代表他个人,他还代表着一个群体,可以说,他是他这个年龄段陶瓷艺术家的一位典型。他们这代艺术家,大多历经坎坷,阅尽世间万象,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,又大都有能得 到前辈大师亲 自指点的幸运,都右着深厚的综合修养,传统民俗、国画、陶瓷、书法皆能,这些在龚先生身上也得 到了完整的体现。
然而遗憾的是,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些老艺术家的价值,我们对批老艺术家的关注、研究还远远不够。他们没有前辈大师那样的光芒,没有显赫的头衔,也不像当代艺坛弄潮儿那样“来事儿”,因为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思想保守、不开化,是在搞着玩,不是在搞艺术。对这种忽视,龚龙水和其他的大师们淡然处之,我自画我心,我自表我意,又岂在意外界的品藻讥弹、关注与否呢?而对当代艺术陶瓷艺术来说,这种忽视使我们失去很多可供借鉴汲取的宝贵经验。